站在 2025 年的时间节点,中国长期资金市场历经多项重大改革举措,如全面实施新型上市制度、区域易所扩容、境外上市企业价值重塑等。然而市场深层矛盾仍待化解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截至 2025 年三季度,A 股上市公司数量突破 6200 家,但企业市值中位数较 2020 年仅增长 12%,近四成公司日均成交额不足 3000 万元。供给端的快速扩容与需求承接能力的失衡,导致市场呈现显著分化:头部 20% 企业吸纳 75% 以上的市场流动性,大量中小市值公司陷入 “流动性折价 — 融资受限 — 发展受阻” 的循环困境。
对机构投资者而言,传统价值投资框架面临挑战。沪深 300 指数成分股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从 2020 年的 12.3% 下滑至 2025 年的 9.8%,成长股溢价空间压缩至历史低位。活跃交易资金群体则在量化交易监督管理趋严、高频策略收益走低的背景下,面临 “热点轮动加快 — 资金接力难度上升 — 合规风险加剧” 的多重压力。市场参与者的普遍焦虑,折射出长期资金市场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。
2025 年,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稳定在 27% 左右,但细分领域发展差异显著。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,行业头部 10 家企业市场集中度从 2020 年的 68% 提升至 2025 年的 82%,然而全产业链仍有 117 家上市公司,仅动力电池领域就有 23 家挂牌企业。通过横向并购整合过剩产能、纵向延伸构建产业生态,成为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。
统计显示,2020-2025 年间,A 股上市公司平均募资使用效率(投资回报率与融资成本比值)从 1.8 倍降至 1.2 倍,近三年超 500 家企业调整募集资金投向。资产整合通过盘活存量资源、减少重复投资,可使行业平均资本回报率提升 3-5 个百分点。典型案例如 2024 年工程机械领域三大公司合并,实现研发成本集约 30%、海外渠道复用率 65%。
在全球利率上行、地缘风险加剧的背景下,分散经营的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薄弱。压力测试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若某关键汇率指数突破阈值,当前涉及跨境业务的 2700 余家上市公司中,43% 将面临汇率风险敞口失控。通过资产整合形成规模优势,可降低 40-60% 的外汇对冲成本。
2025 年,重点公司数持续精简,专业化整合持续推进。在稀土、数据要素、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,已形成整合示范案例。整合过程中需避免盲目合并,建议建立以经济增加值(EVA)改善为核心的评估体系。
新型上市制度下,企业壳资源价值消退,推动并购逻辑转变。2025 年并购市场呈现三大趋势:产业资本主导交易(占比升至 68%)、支付方式创新(优先股与业绩结合占比超 40%)、整合规划前置(80% 交易在尽职调查阶段即制定融合方案)。未来需加强完善差异化表决权、股权激励税收优惠等配套政策。
截至 2025 年三季度,沪深交易所近百家公司触及退市标准。对于具备核心技术但暂时陷入困境的企业,可通过 “破产重整 + 产业资本注入” 模式实现价值修复。2024 年某新能源材料企业通过剥离非核心业务、引入战略投资者,18 个月内企业估值恢复至破产前的 2.3 倍。
对于公募基金、保险资金等机构,建议构建 “整合预期评估模型”,着重关注:行业集中度较低(前三企业 CR340%)、管理层整合意愿强烈、政策支持明确的领域。历史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提前 6-12 个月布局整合预期标的,可获得 15-25% 的超额收益。
活跃交易资金可围绕 “整合事件周期” 设计投资策略:预案阶段捕捉交易活跃度变化,审批期利用波动率特征,整合完成后关注业务协同效果(营收交叉销售增速 15% 为重要验证指标)。同时需建立政策舆情监测机制,防范潜在风险。
2025 年推出的并购重组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(ETF)募集规模达 82 亿元,为中小投资者参与整合机会提供新渠道。另类投资领域,某头部私募基金发行的困境资产专项基金年化回报率达 29.7%,其核心策略为折价收购违约债券并通过债务重组实现股权增值。
当前资产整合面临三大挑战:区域市场壁垒(跨省并购成功率仅 38%)、估值体系差异(部分企业估值偏约混改推进)、专业人才短缺(并购整合领域人才缺口超 2 万人)。建议从三方面突破:建设全国统一并购交易买卖平台、推广市场化估值机制、加强专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。
展望 2030 年,随市场制度深化、长期资金入场、可持续发展标准完善,中国长期资金市场有望培育出具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产业龙头。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,深入理解资产整合逻辑,将成为把握新一轮产业机遇的关键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